一、202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也是承上启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的关键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区上下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众志成城、攻克时难,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凝心聚力打好“三大攻坚战”,高效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统筹推进“三重”任务、“双城驱动”和“十大重点工作”,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下同)增长3%;实际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增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8%;预计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2%,外贸进出口实现稳中提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46593元,增长4%。
——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群众安康得到有力保障。统一调度指挥,第一时间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和战时工作机制,建立起精干高效、上下贯通的指挥体系和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的防控体系。全面落实联防联控,区镇村三级党员干部联动配合,严把关键环节和重点关口,携手全区人民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防控网络。强化物资供应保障,引导11家企业迅速调整转型生产防疫抗疫物资,为抗击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持。实施机动性防控策略,统筹推进本土疫情处置、外部输入防控、冷链食品管控等重点工作,稳妥推进复工、复产、复学、复市。截至目前,全区已连续11个多月无新增病例,实现了确诊患者零病亡、医务人员零感染、本土疫情零反弹。
——实体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98家,营业收入过亿元、纳税过千万元企业分别达到82家和65家。传统制造业赋能升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总投资160亿元的82个技改项目快速推进,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家,总数达到4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77家;新增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市级以上创新平台3家,培育省市级“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等“高精尖”行业领军企业16家。联东U谷、中南高科等双创载体释放出强大的创新活力,签约入驻优质企业70余家,培育孵化高端项目40余个。挂牌上市工作深入推进,坤泰科技、鑫海矿装2家企业进入主板上市程序,全区挂牌企业数量达到66家。
——现代服务业繁荣集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亮点纷呈。生活性服务业服务功能持续增强,以物流产业为主题的省级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深入建设,济铁烟台物流园等“四大园区”功能更加完善,中邮陆运、富春网营物联等物流项目密集布局,以综合物流园区为核心,以货运枢纽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物流中心为配套,以城市配送型物流中心为延伸的物流载体空间体系加速形成。生活性服务业向更高品质迈进,中传文化、金天御源、东方剑桥、冰上运动等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协同推进,文化旅游、医养健康、高端教体等领域新业态、新模式集聚迸发,高品质、多元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村农业发展质效双升。乡村振兴机制进一步夯实,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数量达到26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5万元。现代高效农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启动实施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水肥一体化1.3万亩。主导农产品品牌优势持续全部,完成大樱桃老残园改造2000亩,引进新品种5个,福山大樱桃入选“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100强”,品牌价值达到21.5亿元。“新六产”突破发展,“魅力南庄”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高效推进,完成投资7000万元,立项113个,初步形成集“享采摘乐趣”“游山水田园”“住特色民宿”“品禅意文化”于一体的城郊型文化旅游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四好”农村公路和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工程扎实推进,新建改造52公里,硬化140万平方米,“户户通”全面实现。
——对外开放水平全面跃升,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高水平推进国际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欧亚班列顺利运行,海关监管区建成完成,全区参与“一带一路”贸易企业数量达到145家。重大项目招引成果丰硕,引进过亿元或千万美元大项目26个,总投资360亿元;其中过10亿元项目13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达到40个,被授予全省“对外开放先进区”称号。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引进省级以上人才9人,全区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591人。项目建设稳步推进,11个项目纳入省级盘子,数量稳居全市前列,25个省市重点项目全部开复工,12个建成投产;全市观摩再创佳绩,获得五区第一、全市第四的优异成绩。
——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投融资体制改革开辟出市场化合作新路径,南部夹河新城、北部智造芯城及中部老城区三大板块基础设施建设全部纳入市场化合作范围,以政企合作新模式撬动未来5-8年城市建设资金规模近500亿元,构建起“一个板块、一个平台公司、一家国企央企合作托底”的发展格局;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城乡供水一体化、老旧小区改造等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同步纳入市场化合作范围。园区改革任务圆满完成,高新区福山园和经济开发区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22项,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分别精简56%和34%。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投资项目17个审批事项全部实现“一窗综合受理”,施工许可证核发等7个事项实行“容缺受理”,建立了“3+2一窗联办”审批服务制度,审批时限压缩50%以上。
——重点城建工程高效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持续全部。强化在全市发展全局中的担当作为,圆满完成老岚水库330亩先行用地征收,顺利启动潍烟高铁1286亩、328户征迁工作,论证实施了37万平方米的3个回迁安置区建设。区级重点工程统筹推进,累计完成14个版块拆迁清障任务1500亩,7个棚改板块全部启动,开工面积76万平方米,5个板块主体封顶。“路”“桥”“网”配套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实施了总投资20多亿元的70项重点工程,奇泉路南延等4条主干道建成通车,新东关大桥正式开工,完成20多处路口渠化改造。城市环境持续全部,新增绿化38万平方米,新建改造3处城市公园。
——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群众幸福指数不停提高。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教育资源合理增长,新建改建懿荣中学、冰球学校、崇文街小学等9所中小学,建成后将增加学位6500个;实行“一校一策”“一班一案”,56人以上大班额问题全面消除;艺体工作再创新高,斗余小学、崇文中学等5个学校荣获国家级冰雪项目特色校和国家级足球特色校;实验幼儿园、福新中心幼儿园荣获国家级足球特色幼儿园。德育工作全面推进,西关小学被评为第二届省级文明校园。卫生事业不停进步,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持续全部,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等项目顺利推进,鲁东医院投入运营。优质医疗资源基层下沉,创建3所一级甲等乡镇卫生院,新改建7处村卫生室,选派2名业务院长、6名“百名专家”,帮建儿科、慢性病工作站等4个特色诊疗科室。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深入推进,建立健康档案27.3万份,开展老年人健康查体4.4万人次,家庭医生签约17.3万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先后举办第十四届中国·烟台大樱桃节、福山区第二届民俗文化美食节、第四届福山区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和第二届烟台市民文化节,统筹推进“文博苑百姓大舞台”“欢乐乡村行”“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累计推出各类活动640余场,服务群众过百万人次,发放消费券30万元,带动文旅消费110万元。民生保障水平持续全部,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670元和500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费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938元和700元,发放低保金1054.8万元、特困人员救助金423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288.6万元、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185.4万元,救助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37人,发放救助金15.5万元。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40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重度残疾人、低保、五保、孤儿等特殊群体人员全部纳入居民医疗保险政府代缴范围,为全区8000人特殊群体全额代缴居民医疗保险356.8万元。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新增就业人数721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850人,困难群体再就业168人,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100.1%、102.7%、10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统计、档案、环保、体育等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
各位代表,2020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各项工作进展情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是: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经济活力热度不足,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产业结构不够完善,内部结构有待优化,动能培育亟需加快;财政收入有所下滑,可用财力相对偏弱,收支矛盾更加突出;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水平离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等等。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1年主要预期目标和工作措施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是两个百年目标交汇与转换之年,也是yabo亚博全站官网在基本建成现代化开放创新之区基础上向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奋进的起步之年。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立足稳中求进工作基调,主要计划指标初步安排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 %左右;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7%左右;实际使用外资稳定增长,外贸进出口增长7%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GDP同步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万元GDP能耗等指标控制在市下达指标以内。
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烟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区委各项工作条件,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全部社会治理效能,努力打造质效双优的制造业强区、活力迸发的对外开放高地、绿色秀美的生态宜居之城、魅力彰显的烟台文化先导区,为基本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奠定坚实基础。
——抢抓发展新机遇,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科学研判全区在“双循环”格局中的战略定位,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找准比较优势,推动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内需和外需更均衡、经济社会发展更协调。加快融入国内大循环。持续全部供给质量,发挥工业领域汽车、装备等产业优势,释放现代物流产业规模聚集效应,放大大樱桃、苹果等特色农业价值,深挖鲁菜、书法等独有根源文化,全方位开展质量全部行动,扩大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面向全国超大规模市场谋求发展机遇。构建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充分保障资源要素高效流通,坚决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结构性、机制性障碍。全面提高消费水平,增强消费动力,确保居民收入合理增长,强化旅游、文化、教育、体育、养老、商贸等领域消费载体建设,全部消费承载功能。多渠道探索区域合作发展新方式、新途径,采取设施共建、资源共享、融合发展等多种合作手段,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国际化等方面跟紧步伐,建立更高水平的内外贸一体化体制机制,发掘和开拓家纺、玻璃包装、汽车部件等市场前景,促进内外贸质量标准、认证认可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推动“出口转内销”,嵌入内外两个循环的分工体系。全面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拓展与协定成员国经贸合作。实施“海外福山”战略,鼓励企业抱团出海,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开展品牌创建全部行动,加强品牌营销推介力度,全部特色品牌美誉度。积极参与国际互联互通大通道建设,推动济铁物流园、回里保税物流中心(B型)与烟台保税港区建立信息、政策、平台、业务合作共享机制,更好发挥欧亚班列作用,持续扩大贸易规模质量。
——塑造竞争新优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对接全省“十强产业”,全市“八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发展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四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三大新兴产业,繁荣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医养健康三大服务业,着力构建“433”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汽车产业向研发工厂和整车制造升级,高标准建设上汽博世华域、博格华纳等世界500强汽车产业园,突破发展新能源汽车,力争年内产业产值增长10%以上;膨胀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推进新能源智能工程机械等优质项目建设,大力开展上下游链条精准招商,实现强链、补链、延链,力争年内新引进项目3个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积极探索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在区内的应用和布局,加快推进大唐5G、58软件谷等示范项目建设,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推动建材产业变革,发挥建材龙头企业技术优势,推动传统建材产业向新型建材产业发展,打造集建材生产、建材物流和新型建材研发为一体的绿色建材产业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抢抓5G、大数据、云计算等机遇,规模化部署5G基站和通信网络设施,壮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鼓励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创意经济,推动数字经济突破发展;精准扶持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全力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制定新兴产业行业细分行动方案,明确产业主攻方向,开展全产业链条精准培育,确立一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载体,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加快推出一批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着力打造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策源地。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济铁、传化、丰树等大型物流项目集聚发展,积极培育高端仓储、干线运输等业态,打造面向东北亚、辐射环渤海的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医养健康等生活性服务业,深挖独有根源性文化,擦亮叫响“鲁菜之乡”“书法之乡”“大樱桃之乡”三大国字号名片,精心布局一批民宿、禅意、养生、养老等优质项目,推进服务业多业态融合发展,争创5A级旅游景区。
——培育创新新动能,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坚持创新在全区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汇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新动力。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力度。更加注重高科技、高端产业的引进和培育,实施创新主体倍增计划,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年内完成技改投资35亿元,力争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培育市级以上专精特新、瞪羚企业6家,建设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技术创新项目15个。更好发挥优质创新平台作用。加快创新型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支持中南高科、联动U谷等科创项目快速建设,发挥中科烟台产业研究院、重科院烟台产业研究院等双创载体作用,吸引更多创新企业和团队入驻。按照“引领创新、带动产业、辐射区域”的思路,加快布局沿夹河科创园区和创新型项目,规划建设创新要素高度聚集的“夹河科创带”。汇聚优质创新创业人才。高效落实“人才兴鲁”战略和“产才融合发展十个一”行动,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全面加强与“中科系”“高校系”“国际系” 三系合作创新,引进培育创新创业团队和市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入选者等高端拔尖人才;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集聚工程 ”“经营管理人才培育工程”等七大人才工程,汇聚各领域创新创业人才来福创业发展;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创新柔性引才机制,破除人才管理、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流动、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全年新增高层次人才15人以上。
——激发改革新活力,形成强大的内生动力。深入实施重点领域改革攻坚,推进以市场化、法治化为前提的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解决体制性障碍、克服机制性梗阻、开展政策性创新,切实用改革的手段破除阻力、激发活力、增强动力。完善优化要素供给制度。市场化配置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组织编制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并依据方案内容有序组织土地征收与开发,完善“三闲”资源盘活机制,用好“o2o土地超市”交易模式,高效落实“标准地”土地出让制度、“亩产效益”评价制度;大力发展技术要素和数据要素市场,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实施知识产权强区战略,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优化经济社会治理基础数据库,加快推动区域、部门间数据共享交换。持续增进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破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支持服务民营企业健康发展,鼓励扶持民营企业规模壮大,扎实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引导民营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民营经济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方式全部自身发展层次,形成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的新生力量和后备梯队,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家以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继续加快“放管服”改革进程,依托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制度创新,推进政府行政各领域、各环节提质增效。全面开展政务服务流程再造,最大限度压减行政许可事项和办事环节,力争全年办事环节、提交材料、办理时限至少缩减10%以上;持续深化商事审批制度改革,完善企业登记和退出制度,大幅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探索推行标准化、规范化政务服务,构建审批标准一体化、环节整体化、进度同步化、过程透明化的行政审批标准化体系。
——打造开放新高地,推进高水平内外合作。坚持深耕日韩、巩固欧美、拓展“一带一路”、推进区域合作多措并举,加快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高水平推进国际经贸合作。抢抓烟台争创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有利机遇,主动对接自贸区烟台片区、综合保税区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市级开放战略,在更高层面谋求发展新机遇。加快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依托制造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服务外包新模式,培育外贸综合服务新业态。广泛开展建设开发领域国际合作,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引进外资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全部项目招引水平。纵向拓展招商层次,面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开展招商合作,探索与国际国内商会、行业协会、华侨组织等机构的长效合作机制,推行全价值链“垂直整合”招商模式;全部精准招商水平,大力实施产业招商,研究制定“链长制”方案;探索政府购买招商服务,组建专业招商公司和境外招商中心;加强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引进一批战略性产业项目。年内,引进智慧科技城、中信重工、宝能综合体等投资过亿元或千万美元大项目15个,其中“三类”500强投资项目7个,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双特派员”等制度优势,实行重点项目“清单化”“动态化”跟踪,强化考核倒逼作用,推进总投资670亿元的41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年内省市重点项目开复工率和投资完成率达到两个100%。
——展现城乡新风貌,推动全方位协调发展。加快实施“双城驱动”“老城更新”“携河发展”三大战略,持续全部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融合重塑“智造芯城”竞争力。以园区经济为核心,突出集中、集约、集聚,努力建设花园式产业园区。加快推进与央企市场化合作,围绕路网管网、场地平整、安置区建设等领域,启动总投资21亿元的4大类37项工程,年内启动磁阳路西延等16项道路修建工程,完成中南高科、华能热电、黄金纳米等9个项目场地平整,加强污水、热力、电气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力争完成片区整理2000亩,基本达到“九通一平”标准。谋划推进经济开发区与智造芯城一体化发展,规划建设新的连接道路和热力管道,推动两地在基础设施、产业协同、服务共享等方面一体化融合,促进经济开发区和臧家庄镇加快融入中心城区。加快全部“夹河新城”承载力。以内外夹河为轴线,统筹治水、塑景、兴城,优先打造新城核心引爆区。高标准完成夹河新城总体控制性规划和市政工程专项规划,按照程序做好道路、安置区建设涉及的房屋征收和拆迁清障;重点实施总投资37亿元的路网桥梁、公共服务设施、绿化景观打造等6大类28项工程,年内双龙路北段、仉村河北路、东关大桥等路桥工程具备通车条件,乐康大街东延、双龙路南段等道路开工建设,谋划启动南十里堡中学、图书馆、少年宫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展现新城形象。扎实推动“老城更新”。坚持内涵式发展新理念,持续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和运营方式,加速实现老城面貌焕然一新。引入国企央企开展城市片区综合开发,分批次启动实施7大类、98项城市更新工程。年内,突破夹河岛、楮家疃、梨苑新城等重点板块征迁工作,完成土地出让800亩;推进高铁小镇、留公、东北关三期等6个项目开工建设,南涂山、东北关一期、仉村新城二期等4个项目竣工交付;推动实施旧村改造和“退二进三”,完成签约1000户,拆除旧房15万平方米;启动聚福路南延、福山新外环东西段等4条道路建设。持续全部城市形象,年内完成19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建设3处新农超市,新建改造20个主题公交站亭,进一步美化城市形象,使城市功能更加贴近人民生活需要。精心谋划“携河发展”。抢抓市委“以水兴城,携河发展”的有利机遇,立足福山山水相融的自然资源,超前谋划内外夹河沿岸开发控制性规划、土地收储等工作,不停拓展福山城市发展空间。以夹河为功能轴,科学布局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为城市拓展、人口扩张提供“蓄水池”。深入开展内夹河水环境整治,推进全线干支流清淤清表,实施提防修缮加固,启动内外夹河调水工程,实现夹河水系互通、自然流动,把内夹河两岸打造成为水质清澈、岸绿景美的城市风景线。提高“城乡统筹”水平。健全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更充分发挥“中国大樱桃之乡”和烟台苹果主产区优势,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领,以“互联网+”为支撑,持续全部农业现代化水平,打造优质农业品牌;年内改造大樱桃、苹果老残果园1.2万亩,更新新品种3个以上。统筹推进农村水、电、气、暖以及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一体化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示范片、示范带;年内争创6个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建立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确保低收入群体不返贫、稳增收。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激活城镇化增长动力、释放改革红利、挖掘升级潜力。
——创造幸福新生活,增进各领域民生福祉。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着力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部教育基础设施水平,启动楮家疃小学、福海路小学、南十里堡中学新建扩建工程,对13处中小学、幼儿园运动场进行改造升级,年内懿荣中学和冰球学校按期交付使用。合理增补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优化卫生健康服务供给。开展“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秋冬季常态化疫情防控,巩固疫情防控胜利成果;持续全部重点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推进鲁东医院、区人民医院等重点临床专科建设,年内达到10个以上;做大做强智慧社区医养“齐鲁模板”“全国样板”,建设5个智慧医养社区;深入开展医共体建设,逐步实现医共体内行政、人员、资金、业务、绩效、药械的“六统一”管理;继续推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签约率提高10%以上;实施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引领全部工程,创建区级以上示范标准化村卫生室19家。促进文旅事业繁荣发展。整体全部文化阵地建设水平,持续提高城市书院、城市书房、三馆、基层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服务社会功能。高质量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精心谋划举办第十五届中国·烟台大樱桃节暨第二届福山区文旅商品推介会、第五届烟台市福山区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第三届民俗文化美食节等重大活动;深挖优质文化资源,深耕文化载体建设,推进峆㠠寺药师康养百草园、途远·福山禅驿微度假目的地等项目建设,推动以鲁菜为代表的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全部民生保障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养老、医保、低保等基础保障标准,加大对困难群众的精准扶贫、定向救助力度,积极稳妥做好退役军人接收安置工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拥军优抚,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全力保障充分就业。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000人以上,就业创业培训5000人以上,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加固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加快建设应急管理指挥平台,提高事故救援能力。推进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统筹抓好统计、档案、环保、体育、妇女儿童等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不停改善群众生活,营造和谐社会氛围。